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曾公开表示,目前我国99%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,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。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%的雨水白白流失。
有效建设成留住雨水的“海绵体”——雨水综合利用系统,将对防止城市内涝,利用雨水资源产生巨大作用。这一系统用途广泛,可用于土地入渗、场地喷灌、景观补水、洗车、绿化、卫生间冲厕、道路冲洗等。
建设
海绵城市是否意味着要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呢?章林伟表示,构建
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,应该算总账。
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,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。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、园林、景观水体相结合,净增成本比较低,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,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。
雨水综合利用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。海水淡化成本为5元~6元/吨,中水成本为1.5元/吨,雨水利用成本仅为0.2元/吨。
为了解决建设
海绵城市的资金难题,住建部去年印发《
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》后,财政部近日又发出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
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《通知》,明确由财政部、住建部、水利部开展中央财政支持
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,中央财政给予专项资金补助。
中央财政对
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补助,为期3年,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,直辖市每年6亿元,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,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。
同时,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,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%。PPP的本质是由政府资本调动社会资本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。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广这一模式。而资金问题也是
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核心问题,可以通过投入中央财政调动社会资本,拓宽资本来源渠道。
在
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考核方面,《通知》明确评价结果好的,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10%给予奖励;评价结果差的,将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。
考虑到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规模较大,从财政资金的可行性考虑,试点范围在初期不宜过宽。全国将根据不同地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试点。由于自然气候不同,在试点选择时还要考虑各地的雨量情况和水污染情况。同时,城市规模也是考虑选择的因素之一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通知》明确,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选择试点城市。
德国城市雨水处理经验
浅沟
德国的马路旁一般铺设有长满绿草的浅沟,浅沟下有几层石、沙、土埋,用来留存、过滤雨水。在柏林由于雨水冲刷机动车路面后,易被油污、橡胶、金属或防冻剂等污染,所以不能任雨水直接渗入地下。即使将雨水排到下水管道再处理也不经济。浅沟不仅解决了这些问题,而且还可在暴雨时缓和管道压力。
2.人工池塘
柏林在交通繁忙地段和工业区附近建有4个“人工池塘”,用沙石和芦苇过滤雨水。在雨水容易受污染的路段,下水道的井盖下都装有“篦子”,预先拦截杂物,过滤雨水。
3.加压泵站
柏林共有150多个泵站,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把污水排到9个污水处理厂。柏林90%的下水系统都实现了自动控制,平时不需要派遣人员进入泵站。工作人员可在控制室直接用电脑操控。
4.管网
柏林的雨污管网总长约为9550千米,其中4330千米为污水专用管道,3300千米为雨水专用管道,另外1920千米为污水和雨水共用管道。管道细处直径15厘米,宽处达4.2米。柏林水务公司每天平均处理污水和雨水55万立方米,当暴雨如注时还可升至140万立方米。
5.雨水费
为鼓励企业和公众收集和储存雨水。柏林在德国较早实行了“雨水费”制度,无论是私人房屋还是工厂企业,如果要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,都必须按房屋的不渗水面积交纳每平方米约1.84欧元的费用,采取雨水处理措施的用户可获得减免优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