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下本市正值多雨时节,为避免城区出现积水、内涝,建设海绵城市成为有效的举措之一。记者29日从在津举行的“海绵城市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”上获悉,今年4月获批的本市两个国家级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试点——解放南路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片区日前正式开工,预计将于2019年建成,这三年期间,中央财政每年将拨付6亿元专项资金给予支持。而南站、新八大里等本市规划的15块区域也正在按照“海绵城市”的理念加紧设计。预计到2020年,本市“海绵城市”建成区内将有20%的面积实现75%以上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。
“海绵城市”是一种形象的表述,国际通用术语为“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”,即将城市河流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,防止出现城市内涝。通俗来说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,在降雨时能就地或就近“吸收、存蓄、渗透、净化”雨水、补充地下水、调节水循环,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。
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环境工程博士后宋现才告诉记者:“未来,解放南路和生态城片区的雨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要达65%以上、再生水回用率达30%、雨水利用替代自来水比例达2%;而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上,解放南路片区将达78%,生态城片区将达80%。”